真正有实力的管理者都有这5大特质!
管理者必须具有“附加价值”才能显示其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管理者所创造出来的利益必须大于公司花在他们身上的成本。
如何不断创造“附加价值”?
一个管理者主要面对上、中、下、左、右五方面的压力,也就要产生五个方面的力量。
具体来说:对上具有追随力,对下具有领导力,对外具有影响力,对内具有执行力,对自己具有平衡力。管理者须五力齐发才能缔造其核心能力。
对上级:追随力

服从、配合、主动的状态叫做追随力。
当人们普遍乐于做领导者而学习领导力的时候,他们忘记了一个关键问题:领导者的权力来自哪里?
领导者的权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岗位权力和个人权力。而这两项权力都主要依靠上级的安排和赋予。
如果你不进入现在的权力链条,不可能分配给你权力,也就不可能成为实质性的领导者。
所以,要想获得岗位权力,首先要对上级有追随力,做个有效的追随者,然后才有被赋予权力的机会。即做领导者之前先做追随者,获得权力之前需要先追随权力。
追随并不仅仅是成就领导者,而是厚积薄发、成就自我的一种修炼。有效的追随者勇敢、诚实、可靠、精力充沛,并且敢于承担责任。
对领导的追随能够帮助组织完成好预定的目标,也能够促进管理者学习与提高。
领导力如水,上善若水,而追随力是水的源头。
要保证自己有追随力,需要找到能够让自己获得好情绪的领导者,同时也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善于改进自己与上级的情绪互动状态。
对下级:领导力

领导力是领导能力,是调动别人跟自己干的能力,是获得追随者的能力,能够带领和引导一群人实现目标的能力。
无论管理者计划得多么天衣无缝,下级的实施效果无疑才是成败的关键。
有效的管理者能够了解并预测成员的行为,对团队成员或者团队进行协调和指导,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领导力的高低决定着达成目标的效果。
领导者是头,头的使命是发出指令信息,需要有手脚响应这些信息完成指令。
领导者要敢于领导,善于领导,能够凝聚人,并且能够把人“团”起来形成合力。
这需要领导者善于调动别人的情绪,能调动情绪就能够调动一切,能够调动人的情绪就能够调动这个人。
对组织外部:影响力

改变别人态度和行为的能力叫做影响力。
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这种互动的过程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
管理者通过语言、口碑、信息、文章、网络等路径对外界产生影响。除了影响熟人,还有陌生人,他们可能是顾客、供应商等各种利益相关者。
一个管理者向外界传递的影响力有两种——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
因为一个人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某个组织、地区、国家的形象,所以管理者要有责任感地实施影响力,要努力使自己释放的信息对外界产生良好的影响,即注意“印象管理”。
管理者对外部环境的操控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外部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管理者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取得的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
领导者对外部的影响力实质是调动外部人情绪的能力,领导者有良好的个人品牌形象,外部的人因为听到或者看到领导者的名字、话语、故事、形象等而产生良好的情绪,进而对领导者个人及企业品牌产生亲和力。
对组织内部:执行力

执行力=能力×心态
执行力就是把思想变为行动、实现目标的能力。
实际上,执行力是个非常不精确的概念,包含沟通、协调、说服、妥协、激励和关系等。
对组织内部,管理者不仅要制定策略和下达指示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执行力。
执行力既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有执行力的管理者,能够积极主动全力以赴地把传递到自己这里的指令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他们办事“没有任何借口”。
在组织内部把事情办成需要有执行力,这需要调动组织内部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配合,人的行为受其情绪支配,这要求领导者要善解人意,具有足够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才能够调动内部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情绪,进入配合状态。
对自己:平衡力

平衡力是指个人情绪管理上达到中庸,不过也无不及,是内心的力量。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面对矛盾的事情和自己做出的决策,不偏激,内心不纠结、不矛盾。
组织是一面墙,个人就是一块砖,既有来自上、下砖块的压力,也有来自左右砖块的挤压。
如何做好一块砖?这就需要管理者内心的平衡。
因此,管理者要学会平衡上级和下级、内部和外部、家庭和事业间的关系,还要平衡工作和梦想间的关系等,要力争达到智慧与利润、远见与生存、温和与强硬相辅相成的思想境界。
平衡力实质是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虽然做出了矛盾决策但是内心不矛盾不纠结,正如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唱道: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
有胸怀能够装下矛盾,有智慧才不会因为有矛盾而纠结痛苦。阳光心态是自我内心平衡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