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率七大陷阱,你中了几个?
一事无成的人都是相似的,高效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同。
就像寻找对你有益的习惯一样,寻找妨碍你的习惯同样重要。这7种习惯中大多数都可能会轻易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你难以察觉它的存在(或者它如何影响到你)。

Part.1 缺席
更多的出席——这是在生活中你可以保证更多成功所做的较为简单的事情之一,无论是在你的社交生活中,你的事业上还是你的健康方面。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健康状况,一个重要且有效的事情就是在每次你该出席时出现在健身房里。
也许天气会不好,也许你会不想出门,也许你有一大堆其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即使你在积极性不高时仍然继续出现在健身房里,那将比你呆在家里的沙发上放松要有效的多。
这也可以推及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如果你每天都坚持写作或绘画,你就会快速的得到提高。如果你更多的出门你就可以遇到更多的新朋友。如果你参加更多的约会,你遇到心上人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仅仅只是更多出席就会使你的生活大大不同。缺席只会让你一事无成。
Part.2 拖拖拉拉
拖拉的症状就不多提了。3种有效摆脱拖拉的方法是:
1)吞食青蛙
也就是说在每天的一开始就完成那些较艰难较重要的工作。早上良好的开始会让你一天都保持高昂的情绪和积极的动力。这通常会使你这一天都十分高效。
2)吃掉大象
不要打算一口吃成胖子,这会使你感到过多负担以至于产生拖延的念头。把一项工作分为若干可付诸于行动的小步骤,然后仅仅关注每一步直到把它完成,接下来再继续下一步。
3)说服自己
从思想上说服自己,不要找偷懒的理由,引导自己提高工作效率。

Part.3 总做无关紧要的事
拖延症的症状之一:忙于无关紧要的事。
为了提高效率你也许需要某种时间管理方法,它可以极为简单,比如在一天的开始使用80/20法则。
80/20法则,也就是帕累托法则,认为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
所以为求高效,应该将精力的大部分集中在少数重要的事情上。
当使用这个法则时你只需按优先顺序写下这一天你需要做的3件较重要的事情,然后从头做起。即使你只能完成其中的一件事,你仍然完成了今天较为重要的事情。
每天记录一条“较重要的3件事”清单,晚上还能直接在笔记中总结,一周或一个月还能放在一起总结、改进。
Part.4 无法停止思考
因为多虑而很少采取行动。陷于无穷的分析之中只会使你虚度光阴。行动之前加以思考是没有错的。做一些调查研究,制定一个计划,探究可能存在的积极以及不利因素。但是强制性的反复思考就会极度浪费时间。
在尝试之前没有必要去从每一个角度检查每一件事情,而且你也等不到一个完美的做事时间,因为这样的时间永远也不会出现。

Part.5 过于消极
当凡事都从消极方面考虑时,你的积极性就会被大大打击。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问题和错误,而这些问题是本不存在的,之后你的“有所作为”也不存在。
对此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了解消极方面的限度,认识到你的消极思考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然后不妨尝试一些其他的角度。
举例来说,你可以尝试着培养一下凡事从更为积极和乐观的角度思考的习惯,这会对你大有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你也许就会开始尝试这种积极性的挑战。这并不容易,然而如果你接受了这种挑战,连续 7 天都只从积极方面思考,你就会突然意识到你看问题的角度和想法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你对世界的理解和你所得到的成果。
Part.6 与世隔绝
人们很难去承认自己的想法不是较佳选择,因此你越来越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变得闭目塞听。这会让你很难取得进步,比如说效率就会很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认真思考改变人生的可能性都会变得很难。
显然,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打开心胸,开阔视野,从他人和自己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从书籍等资源中获取知识,试着体验一下新事物。

Part.7 信息过剩
信息过剩并不是指过多的阅读,而是指所有输入信息的过剩。如果你让所有的信息都涌进大脑,这当然会导致难以清晰思考,因为刺激源太多了。以下就是这种习惯可能会存在的弊端:
1)你所接受的一些信息也许会是消极的。媒体和周围环境会因种种原因提供一种消极的信息。如果你没有根据需要对信息加以选择,也许你就会陷入消极之中,从而影响到你的所思,所感,所为。
2)这会使你急于追赶当今发生的事情,然而每时每刻都有十几件事同时发生,想要追赶上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的生活会因此充满压力。
3)如果持续被信息轰炸,并且还试图将所有信息分类,那么你将很难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或者你会被这种习惯所困,终日急于忙碌在一些非重要的事情上。
为了可以集中精力,清晰思考并付诸行动,你就需要在吸取信息时更有选择性。当你工作时尽可能的避免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关掉电话,断开网络,关上大门。你就会不可思议的发现,当你没有每隔五分钟就被打扰一次,没有机会刷微信而拖延时,居然可以完成这么多的事情。
-- END --
声明:本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经核实后删除。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上一篇: 5月,纺织行业会迎来复苏吗?